软组织感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医生不建议做磁共振检查答案揭晓 [复制链接]

1#

现在的医疗水平飞速发展,医院可以运用各种高科技手段,来检测我们身体中出现的问题,例如核磁共振、B超、CT、x光等等。通过这些检查方式。可以清楚的看出我们身体哪些器官存在的问题,可以说这些检查手段是无法代替的。

其中核磁共振检查是最受争议的一项检查项目,一些医生并不建议大家经常进行这项检查,这是为什么呢?不妨一起来了解一下。

01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即MRI,又称为磁共振,是一种临床中广泛应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人体有各种组织比如肌肉、脂肪等,这些人体组织都是含水的器官,这些器官水的成分比例不一样。

在磁场里面,这些组织里的氢原子会有运动,它在磁场里面发生振动的频率和强度不一样,此时会在磁场里显示出一定的影像,可以区别人体的组织。

如果有疾病,它在磁场下的水分子或者氢原子的振动,也有影像表示,也有不同的强度和运动的轨迹显示出的影像,会跟正常组织有很大区别。这就是核磁成像的原理和临床检查的可能性。

02核磁共振能检查哪些疾病?

一.对头部占位性病变给予诊断。

二.头部脑血管疾病,比如脑梗死或是脑出血,核磁共振对脑出血检查,可以进行磁敏感成像。

三.进行中枢感染性疾病诊断,比如脑炎、脑膜炎等,通过核磁共振可以进行初步检查。

四.核磁共振可以进行软组织检查,比如颈部软组织受损之后进行核磁共振检查。

五.核磁共振可以检查膝关节、关节部位软骨等损伤,比如半月板,可以做出诊断。

六.对颅脑损伤作出诊断,评估患者损伤程度等。

七.核磁共振的脑血管成像,对脑血管情况做出初步评估,诊断是否存在狭窄、闭塞以及畸形等。

03为何医生不建议做“磁共振”检查?揭晓答案,建议早了解一下

1.费用相对来说较高

近年来,核磁共振检查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偏爱,在临床上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但相比于其他的检查项目,做核磁共振所需要的费用也更高。

核磁共振医院的级别,以及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一般来讲,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收费也就更高,而且增强核磁共振的费用比普通的核磁共振费用还要高。

医院所处地的经济比较发达、医院比较好,那做核磁共振检查时就需要比较高的价格。因此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经常负担得起昂贵的检查费用的,而且有些患者也并不是必须做核磁共振才能进行检查。

2.有些病不适合用磁共振检查

大家都知道对症下药,检查也是一样,很多器官都有特定的检查方式,并不是说一个检查方式能够检查所有的器官。比如说,胃肠镜就不能检查肺部。

磁共振也是一样的道理,磁共振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患者体内氢原子的共振,转化为图像进行检查的。

所以如果哪个部位没有水分,那磁共振就没什么用处,就比如肺部和心脏水分含量都很少,很明显就不适合用磁共振检查。

3.耗费时间长

一般情况下,一个部位核磁共振检查时间大约在15~30分钟左右与CT、X线检查相比,这个时间确实比较长。

对于病情比较重的患者,等待时间太长,很容易增加意外的风险,所以他们会优先选择CT或者X线检查。

如果是比较着急的疾病,在等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很可能会延误病情治疗,所以医生会根据实际情况让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

核磁共振对身体没有辐射,但是它检查起来很麻烦,限制又比较多,价格昂贵,所以非必要的时候可以用其他的检查方式来代替。核磁共振少则就要近千元,这对普通的工薪家庭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医生不建议做自然有道理,不要错怪医生的“暖心”。

04注意:这5类人不能做核磁共振检查

1.妊娠期女性

女性群体怀孕2~3个月内,严禁做核磁共振筛查。主要原因在于,该阶段是胚胎神经生长期,相关磁场和噪音肯定会有副作用。

2.安装心脏起搏器的人

很多人出现了心脏功能下降情况,严重心脏疾病发展过程中可能需要利用心脏起搏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心脏功能,延长患者的寿命。

但是,安装了心脏起搏器不宜进行核磁共振,在这项检查进行的过程中会让心脏安装的起搏器位置偏移造成身体伤害。因此,在保证安全的过程中安装心脏起搏器的人不宜进行核磁共振检查。

3.装有胰岛素泵的糖尿病人

单纯的糖尿病人做核磁共振并不会带来影响,但有些糖尿病人为了使血糖稳定而在身上装有胰岛素泵。

如果装用胰岛素泵是不建议做核磁共振,因为在扫描的过程中磁场运作,会导致胰岛素泵机器的核心部位被损坏。甚至会导致药物注射发生异常,进而使血糖不稳,在短时间内带来急性并发症。

4.幽闭恐惧症患者

由于核磁共振检查时间比较长,有一些患者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可能导致血压暂时升高,心率暂时加快。

此种情况经过适当休息,一般都能够有所缓解。不过,如果患者有幽闭恐惧症,尽量不要做此项检查。

5.癫痫患者

磁共振检查是需要检查30分钟左右,癫痫发作或精神发作患者如果不能够配合,是无法完成这一项检查的。

结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