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如何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图为灵寿县药材协会会长武会来与技术人员在李家寨村讲授丹参的种植技术。
本报
李德志
摄
□本报
李德志
马德明
前不久,在灵寿县深山区的李家寨看到,县药材协会会长武会来带着县里的农技人员正在给农民讲授丹参的种植方法。看着农民七嘴八舌地问这问那,可以看出当地农民对种植丹参的热情。由此,想到——
山上长啥咱种啥
李家寨村是全县有名的穷山村,在这“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山沟沟里,最大的地块仅有三分之多,最小的地块用个草帽就能盖住,点上一棵苗,跟在花盆里种花差不多。全村300多口人就是靠这七零八落的小地块艰难度日。据村干部介绍,全村年人均收入仅700多元。
这里的特点就是山多,整个山场有12万亩。这里的山,属微酸性花岗片麻岩结构。片麻岩风化而成的沙砾土虽然种小麦玉米不好好长,但是种植丹参等药材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据明、清两代的《灵寿县志》记载:“灵寿高山慈水源头盛产红根(丹参),根茎短粗,表皮紫红。味苦性寒,可活血祛瘀,安神消痈。山民采售为生计,常做茶饮,可疗心悸。”“山民每至春秋采红根售祁州。药商以为佳,争购车载,据市过半”。省农科院检验报告表明:“灵寿县丹参酮ⅡA含量0.58%,超过《药典》标准0.38%,丹参酚酸B含量9.13%,超过《药典》标准6.13%。”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李家寨人就是要从自己的大山上找出优势,扬长避短,山上长啥就种啥。据介绍,今年他们在县药材协会的帮助下,将种植丹参、瓜娄等药材500亩,保守地预计人均年收入将增加2000多元。这对于年收入仅700多元的小山村来说,可是翻了几倍的数字。
在这个村看到,一对夫妻正在地里挑沟担水种植被当地称之为“红根”的丹参。他们说,种这东西不费啥劲,只要家庭妇女或老人等半劳力就行了。而且好管理,种时用点水,平时就不用管了。问他们长成后如何销售时,农民指着药材协会会长武会来说:“人家管技术还管收,鲜的“红根”一斤能卖一块多呢。”
有人管收管技术,农民算是吃上了定心丸。
“协会协会,协助才会”
在鹿泉山区曾问一个当地的农民:“灵寿那边利用山地种丹参,比种粮强多了,你知道吗?”这位农民说:“俺也知道种丹参比种粮食强,可俺这一家一户的没法弄,种出来了卖给谁?主要是没人组织,形不成规模,很多事不好办。”
“协会协会,协助才会”,这是农民常说的一句话。灵寿县药材协会正是协助农民把“不好办的事”办妥了,解决了山区农民“靠山吃山”卡脖子的技术、销售等问题,使农民学会了种植药材,使这里的大山成了农民源源不断的财源。
灵寿药材协会就像一条纽带,把农民和药企、大专院校紧密地联在了一起,协助科研院所和专家、协助药企、协助种植示范户,开展互助合作,优势互补,使各方都得到了发展。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