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感染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重症患者的治疗,控制入液量很关键 [复制链接]

1#
正确补液,医生省心,患者安心。在全世界抗疫战打得如火如荼的4月,中国新增本土确诊病例持续为个位数。我国始终坚持内防外控,毫不松懈!实施了76天“封城”之后,武汉市自4月8日零时起也正式解除离汉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复对外交通。目前武汉的重症患者大幅减少,还有顶级配置的“重症八仙”仍然留守武汉攻坚最后的“重症堡垒”。其中就有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医院副院长、著名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教授。医学界对话邱教授,就重症患者的液体控制的问题,请邱教授为读者分享了他的一些个人经验。

图1.重症八仙

重症患者累及多器官损新冠肺炎患者如果本身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肺炎期间,基础疾病可能加重,死亡率显著升高。重症感染患者多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可出现多器官功能受损,如肺水肿、心衰、颅内高压、肾功能损伤等。即使无基础疾病人群在治疗后期,转为重症时,也可能出现多器官衰竭的情况。静脉补液是重症患者的常规治疗措施之一,主要目的是恢复血容量并维持重要器官的灌注。输液是一门大学问,临床上关于补液剂量和液体类型并无统一标准,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输液对患者机体内环境的影响较大。常见的液体类型包括胶体液和晶体液,重症患者每日需要多种药物治疗,入液量较大,速度要求严格,且用药种类多,更换频繁。液体量超负荷容易出现心衰、肺水肿等并发症,液体量过少器官灌注不足,容易出现缺血、低血压等症状。因此治疗重症患者,需要进行量化、精确的液体管理。合理液体管理,减少患者负担重症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其本身器官功能需求量窗口较窄。即使患者心脏无明显的收缩功能障碍,仅有舒张功能障碍,但是当液体过多时容易出现心衰,液体过少容易出现低血压。而在恢复期,第三间隙或组织间隙的液体回流,会导致血管内的容量增加,大量补液非常容易导致液体过载。老年人也面临肾功能障碍,排泄能力下降,导致出入量失衡。因此在制定输液方案前,应对患者进行系统性评估:▲评估患者原发病、基础疾病以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容量不足或负荷过重。▲对心脏泵血功能、血压以及微循环状态等循环系统功能进行评估。▲对氧合状态、肺功能进行评估。▲是否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医生应根据以上评估结果,确定液体管理目标,并在全程监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用药的时间、速度、剂量与频次。邱教授指出,液体管理要结合出入量,以及监测的血容量情况综合判断。可以简单的分为三个阶段:一液体复苏期:液体需要量大二血流动力学稳定期:建议根据出入量决定三器官功能恢复期:建议出量大于入量防止器官液体储留因此,在疗效相当的情况下,入液量更灵活的药物自然是医生的更优选择。入液量少的药物,更有利于需要限制液体总量重症患者恢复健康!在重症感染病人的治疗当中,最为熟知的抗革兰阳性菌的药物就是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等。其中替考拉宁的单支剂量为mg,可根据患者个体化调整,比较灵活,替考拉宁的临床常规入液量可少至50ml,是同类抗阳性菌药物当中入液量最低的一种。而利奈唑胺因为已配成溶液,单个剂量固定,每次入液量最少为ml,对院内获得性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复杂性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等特殊类型的患者,成人和青少年(12岁及以上)推荐剂量的每天入液量为ml,是替考拉宁的12倍,不利于个体化调整。对于需控制液体总量的重症患者,入液量更低的替考拉宁安全性更高,可减轻心肺负担,降低颅脑水肿等。

图2.替考拉宁与利奈唑胺用法

小结合理正确的补液会给重症患者带来益处,抗菌药物选择时应考虑液体量。在进行药物治疗时需要考虑到溶解药物的液体造成的伤害。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开始认识到在重症患者的治疗中控制入液量的重要性。选择合适入液量的强效抗生素,医生省心,患者安心。专家简介

邱海波教授

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医院副院长著名重症医学专家

该信息仅作医学和科研参考,赛诺菲不建议以任何与您所在国家所批准的处方信息不符的方式使用本产品,本材料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使用。

文章:MAT-CN-3554、视频:SACN.TEI.20.01.e有效期:.4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