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一片一片一片一片,拼出了大地的美颜,也暗藏了满地的泥泞湿滑,此时,摔倒甚至摔伤便成为冬天里让人头疼的事。
一个故事
今早张阿姨刚出门,不慎摔倒在家门口,在老伴的陪同下医院骨科急诊。
刚被推进门,张阿姨嘀咕着:“没事没事,只是屁股摔疼了而已,在家躺躺就好了。我家老头子不放心一定要我来看看。”可老伴焦急地说:“医生,还是检查下吧!您看这走路都疼得不行,我家老太婆就是爱逞强!”
医院的骨科医生当然不能掉以轻心,仔细询问情况后,立马做起了体格检查,开出检查单,让张阿姨去拍片子。结果出来后,果然出现了骨折,诊断是“左侧股骨颈骨折”。
考虑到保守治疗时间长、并发症较多且有一定风险,急诊医生认真地向张阿姨和她老伴解释,及时为老人安排了住院,并完善相关检查,准备择期手术。
1周后,张阿姨出院时,在电梯口见到了急诊医生,特别激动地说了一句:“谢谢小李医生啊,还好你让我仔细做了检查,我差点把自己给耽误了!”
所以说,冬季摔跤切莫大意,很可能会发生不可预料的伤病!
1
张阿姨的故事看到这里,您是不是也有了疑惑?不就是屁股摔疼了吗?怎么就骨折了?如果真是不小心摔着了,要怎么处理呢?
医院骨科医生小李和您谈谈这个问题。
对于大多数“耐摔”的年轻人而言,摔倒不过是寻常事;但是,对于行动不便或视力不佳的老人则需要十分小心,加之冬天穿着较厚不方便运动,老年人更容易在冬天摔倒,从而导致擦伤、扭伤乃至骨折等问题。因此,作为他们的家属,也更应该在生活中注意预防摔倒的发生。
如果不慎摔伤,常会导致哪些意外损伤发生呢?据资料统计,老人意外摔倒,因摔倒姿势、严重程度不同,常发生踝、腕关节的扭伤,髋部、足踝部、桡骨远端骨折等,如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内外踝骨折等。此外,除骨科创伤外,老人摔倒也可能因为头部着地等,导致头部创伤,如脑震荡、颅骨骨折、脑出血等进而影响生命。
2
那意外真的发生时,作为家属或者路人,应该如何处理?什么情况下需要紧急送医呢?
首先,发现伤者摔倒后,不要着急扶起,应了解清楚情况再做处理,以防搀扶不当造成的二次损伤;同时,引导周围行人或车辆避让,防止造成二次外伤;
其次,及时判断伤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等,如有胸痛不适、呼吸困难等,提示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引发的摔倒;如有头痛剧烈、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甚至询问发现对摔倒的记忆模糊(短暂性记忆丧失),则提示可能存在神经系统疾病。此时,则应尽快拨打,等待救援并持续观察伤者呼吸心跳;如出现呼吸心跳骤停,则立刻采取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利用好宝贵的“黄金”抢救时间;
如果伤者均无以上特殊情况,且老人无明显皮外伤,可以自行活动,四肢以及各关节无明显的活动障碍、剧痛、出血、感觉异常时,则可协助老人站好,回家休养,注意观察。
3
小李医生说,从接诊经验看,老人摔倒常出现肢体肿胀、疼痛不适、活动受限等症状。如果我们身处现场,作为家人或者路人,应该如何简单判断和应急处置呢?
检查是否有皮肤破损、出血等
适当检查有无出血,如有擦伤、划伤、甚至较大的出血,则可就近取清洁的毛巾、衣服或者围巾等进行简易包扎,控制出血,并送医处理,以免出血过多或伤口不洁而感染。
判断是否可能存在骨折
接下来,我们应该检查老人的肢体是否有明显的外形改变、异常的活动姿势甚至肉眼可见的骨端外露?如果有以上任何一种表现,则很有可能发生骨折。我们应保护老人并安排就近路边休息,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救援或自行联系车辆尽快送医。
常见的骨折在明确诊断后,可根据骨折块是否移位、影响长期功能、损伤神经血管等情况,再合理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
排除出血、骨折等以外的情况
排除以上情况,最为常见的便是关节扭伤,多见有踝关节扭伤,即俗称“崴脚”,可表现为踝关节活动受限、疼痛明显、局部肿胀等。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不着急送医,那应该如何在现场或家中应急处理呢?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RICE原则。在急性关节扭伤的最初48小时内,所有的软组织损伤都应采用这个原则进行处理。
RICE,其实就是4个处理措施,分别是:
R:rest-休息
受伤后应立即停止运动,制动休息,将受伤部位归位到起始状态,防止二次损伤和加重损伤。
I:ice-冰敷
尽快使用冰袋、冰棍等冰敷,通过低温使得血管收缩并降低流速,从而减少流向受伤部位的血液,减少肿胀。
在家中冰敷可购买生物冰袋或进行简易操作,如将一定的碎冰或棒冰装入不漏水的塑料袋中做成冰袋敷于患处,切不可直接使用冰块接触皮肤以免冻伤。每次冰敷大约20分钟,局部有轻微麻木感即可,伤后的前两天有条件可每1-2小时冰敷1次。如果家中老人扭伤进行冰敷,需要有家属陪同并及时观察,防止冻伤等情况出现。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