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感染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从崴脚到出现慢性踝关节不稳定,踝关节外侧
TUhjnbcbe - 2025/1/27 18:02:00
家用方法治疗白癜风 https://m.39.net/pf/a_4658933.html

崴脚(脚踝扭伤)是日常生活及运动中常见的损伤,据统计,每日当中每一万个人之中会有一个人发生崴脚(发生率约1/),而崴脚之后,首当其冲受到损伤的是踝关节外侧副韧带。

然而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崴脚的患者约有40%发生了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愈合不牢固而出现慢性踝关节不稳定,达到了手术修复的标准。为什么崴脚之后出现如此高的韧带不愈合率,问题出在哪里,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的前因后果是什么样的,由笔者跟大家一起说说。

01首先要重视踝关节外侧副韧带薄弱的解剖特点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由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距腓后韧带组成,三者与踝关节囊及周围纤维组织形成一个韧带复合体结构,共同维护踝关节外侧的稳定性。

如果说阿基里斯之踵(跟腱)是人体的一个薄弱点,那么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也不例外,从解剖图可以看到,除了距腓后韧带是相对厚而结实之外(故崴脚不容易出现距腓后韧带损伤),距腓前和跟腓韧带都属于薄带状,一旦在崴脚时出现脚踝的过度扭转,就会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薄弱的距腓前和跟腓韧带发生撕裂在所难免。

02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扭伤之后存在许多不利于修复的因素

踝关节外侧没有丰厚的软组织覆盖,除了后方的腓骨肌腱外,几乎没有肌肉覆盖,因此在扭伤时几乎没有额外的援军支援,独木难支。踝关节、足部内侧的韧带和肌腱的张力较外侧胜出一筹,两侧力量不平衡,受伤后容易出现踝和足的内翻应力,使撕裂的距腓前和跟腓韧带容易移位、拉长,不容易在原位愈合,出现不愈合和愈合后松弛的几率较高。许多人崴脚后意识不足,不注重保护和早期固定,过早恢复行走,导致受伤的韧带没有得到充分的愈合条件。

03距腓前和跟腓韧带早期愈合不牢固后逐渐走上不归路

一度、二度的距腓前和跟腓韧带扭伤属于不完全的损伤,通过2~4周的严格固定(石膏最好,其次是支具),是可以逐渐达到临床愈合的,加上后期的保护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基本能恢复到伤前的水平。三度的完全损伤通过6~8周的固定和保护,大部分人也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然而,临床上见到较多的却是没有严格按照医嘱去执行的群众,大多数人过早解除固定恢复了行走。

可想而知,未愈合牢固的韧带在行走或者活动时要维持踝关节的稳定是非常吃力的,也容易产生疲劳,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韧带拉长、松弛,在走路和运动时难免再次发生崴脚。

04反复的崴脚会进一步破坏残存韧带的质量和本体感觉受体

当再次或者多次崴脚之后,原来伤过的距腓前和跟腓韧带就会被反复的摧残,韧带逐渐变得更加薄弱、松弛,韧带周围的本体感觉受体(提供位置觉、平衡知觉的感受器)逐渐遭到破坏,就会出现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症状。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表现:走路时踝关节外侧有疼痛、肿胀、不稳或“打软腿”,恐惧在不平地面行走等。

05出现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才来就医有点为时过晚

出现慢性踝关节不稳定以后,除了患者自觉走路疼痛、困难以外,在检查上还会发现以下的特征:

前抽屉试验阳性、踝外侧空虚凹陷征、距骨倾斜试验阳性。①标准的负重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常常发现韧带止点撕脱小骨片。②应力位X线片:内翻应力正位片距骨倾15°。③CT:可显示踝关节骨性撞击病灶。④核磁共振图像(MRI):清晰显示踝外侧副韧带及距骨骨软骨损伤、撞击等。踝-后足评分(AOFAS)70分。

06亡羊补牢,虽为时已晚,但仍可通过手术修复

由此可见,崴脚不容小觑,受伤后注意及时就医、规范治疗,明确诊断后早期的严格固定是治疗的金标准,千万别疏忽大意酿成苦果,走到需要手术的地步。宣教由医生,修行在个人,崴脚后治疗的主动权其实掌握在患者自己手上,敬请留意。

#百里挑一#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崴脚到出现慢性踝关节不稳定,踝关节外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