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文捷编辑
朱洁树1
“我想要亲手火化我的父亲。”《好好告别》的作者、殡葬师凯特琳·道蒂(CaitlinDoughty)这样说道。
《好好告别》记录了凯特琳·道蒂从事殡葬行业的经历。23岁时,她进入旧金山的西风火葬场当火化工。进入火葬场的第一天,她被安排给一位名叫拜伦的死者的遗体刮脸。在拜伦被火化以后,同事又教她用一根金属耙子把遗骸从火化炉里耙出来。这样做的时候,她发现拜伦的头骨还完好无损,上面虽然布满骨灰,但还是热的。她刚想仔细看一看,整颗头颅便一下子在她手中裂开,灰烬顺着她的指缝滑落。“拜伦,”她在书中写道,“这位父亲、丈夫、会计师,彻底变成过去式。”
每天,凯特琳·道蒂的工作是把传送带连上火化炉,按下按钮,让传送带把遗体送进炉内。首先烧起来的是放着尸体的纸箱,接着尸体开始发生巨大变化,有机物质烧光以后,构成人体80%的水分快速蒸发,软组织被火舌吞噬干净,尸体最后被烧得焦黑一片。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特质逐一消失。在火葬场工作的人,浑身上下都有一层薄薄的尘埃,全部都是死人的灰烬和工业粉尘。在工作的过程中,道蒂产生了要亲手火化自己父亲的想法。
“我不想让别人火化我的父亲。”凯特琳·道蒂告诉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在西风火葬场工作的时候,她发现,在焚烧尸体时,家人通常不会在现场。“我在焚烧遗体的时候,虽然试图给死者最大的敬意,可是,我确实和这些遗体素不相识。所以我想,如果我父亲去世了,由一个陌生人来火化他,这个陌生人不知道他是谁,不知道他经历过什么,不知道他有多么特别。这是多么孤独。”她希望陪在父亲身边,亲眼看着他变成一团火焰。
凯特琳·道蒂在操作焚化炉
操作火化炉的经历,让道蒂开始思考殡葬行业的问题。为什么人们不来参加火化仪式,亲手按下点火按钮,与他们的至亲好好告别?随着她对死亡和殡葬业越发了解,她对美国殡葬行业的质疑就不断增加。
离开西风火葬场以后,道蒂去往位于加州的塞普莱斯殡葬学院学习,她想知道这个国家的殡葬学术机构究竟在教些什么。她发现,在殡葬学院,大部分课程是防腐——正是依靠着昂贵的防腐收费,整个行业才一直兴旺不衰。她发现,殡葬业已经成为了一门生意,以出售商品的方式出售尊严。在这里,殡葬人是总导演,尸体则变成了全场的明星,亮丽得看不出生前遭受的痛苦。“这样,尸体就不会触发观众情感,破坏死亡幻觉。”
道蒂发现,不论是西风火葬场时她的经历,还是在殡葬学院的课程,都反映出社会中对死亡的回避。否认死亡的文化使得我们难以获得善终,也难以和逝去的亲人好好告别。如今,她在倡导“积极死亡运动”,希望人们能够正视我们一直以来消极对待死亡的文化。
防腐化妆与豪华葬礼:美国殡葬业是一个暴利行业
在凯特琳·道蒂看来,今日美国殡葬文相当重视防腐和化妆,简而言之就是美化死亡,这个部分可以追溯至美国著名墓园“森林草坪”(ForestLawn)。这里埋葬着很多好莱坞明星,包括包括《乱世佳人》的男主角克拉克·盖博、《卡萨布兰卡》的男主角汉弗莱·鲍嘉、伊丽莎白·泰勒、迈克尔·杰克逊等。“森林草坪”公墓始建于年,在年,休伯特·伊顿担任墓园总经理时,决定打造一个新颖乐观的美式纪念公园,旨在“消除一切悲伤”。在这里,死亡是与生者的告别,遗体被称为“逝去的挚爱”“某某先生”,经过防腐处理和精心化妆之后,在华丽的哀悼室等待入土。
“森林草坪”公墓
休伯特·伊顿倡导乐观主义,他的举措引发了美化死亡的风潮。在20世纪50年代,战后经济繁荣的时代,也成为了殡葬业的辉煌年代,人们出手阔绰,愿意也有实力攀比葬礼的奢华程度。另一方面,遗体防腐和豪华葬礼使得殡葬人的形象也为之改变,他们一跃成为专业人才,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