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语言美探微
语言文字美是意境美的不可缺少的载体;离开语言文字美,则意境美便无法和谐完美地表达。多次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散文道路的开拓篇之一。本文试对其语言文字的运用和表达艺术作一微观的考察,以便更深入地领会它的意境美的丰富的内蕴。一表明计量单位的量词,出现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其作用大大超过了它本身作为语法作用范围,使得语言表达更准确、更鲜明、更生动,给人以美的感受。动态美。荷塘月色》中选用了某些看似平常的名词作量词,获得了动态美的艺术效果。试看例句(1)“这时候的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儿,出现在我们读者面前的月光下的叶子与花的“颤动”,如“丝”状的“闪电”,似“道”状的“波痕”。“丝”与“道”很普通的名词被借用来作为量词,修饰“颤动”和“波痕”,再加上“闪电”、“波痕”的比喻功能,使读者视觉强化:叶子与花的“颤动”,霎那间由近处射到远处,由闪电般的动态变为“凝碧”的静态,包含着无穷的韵味。比喻美。荷塘月色》中有不少充满比喻之美的量词,试看例句(2)“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似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辩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是一带远山,只有这些大意罢了。”这一段景物描写中,“团”与“带”既表计量单位,又起修饰作用,都是借用量词来比喻事物的神来之笔。第一个“团”字,指代烟雾,摹状绘形,“乍看象一团”形象逼真,如烟如雾,时隐时聚,似幻似梦,这是近景;接下去是远景,一个“带”字形象地概括了月光之下,树梢之上,“远山”的形体方面的最重要的特征,那么隽逸,又那么朦胧,令人留连迷离。音韵美。还记得作家秦牧说过:“注意文字的音乐美,不但可以让读者阅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还可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量。”《荷塘月色》在音调节奏上,常常是一个极其变通的量词,就能使句子的节奏变得十分和谐上口。如例句(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缈茫的歌声似的。”老实说,单这句子的后十四个字要较快地一口气念完就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于是,“缕缕”这两个重叠的量词在全句中的舒缓停顿作用就显得十分突出了。特别是中间的六个字,声调为“平平仄仄平平”其间,“缕缕”这两个仄声字量词的嵌入,使全句的章节顿时变得抑扬顿挫,起伏跌宕,摇曳多姿,读者诵读之际,似乎嗅到了清香的不断如绵。又似乎看到了清香的不绝如缕。还有量词的多处迭用,如“层层的叶子”、“一粒粒的明珠”等等,念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充满了感人的艺术魅力。本文已经分页:【1】23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