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感染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手术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分类以及防护措施
TUhjnbcbe - 2020/11/30 11:19:00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年版)》

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年版)》,依据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将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和污秽-感染切口。

依据感染部位的不同,手术部位感染又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

#

外科手术切口分类

根据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和污秽-感染切口。

1.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2.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

3.Ⅲ类切口(污染手术):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4.Ⅳ类切口(污秽-感染手术):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伴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

手术部位感染的分类

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1.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2.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无植入物者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同时累及切口浅部组织和深部组织的感染归为切口深部组织感染;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无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

无植入物者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如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器官或腔隙穿刺引流或穿刺出脓液。

(2)从器官或腔隙的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

(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腔隙脓肿或其他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

手术防护

外科手术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帽子、鞋子、口罩、手套和手术衣。手术人员进入手术部时习惯的做法是穿上工作服和换鞋,带上一次性外科口罩、帽子;进入手术室时再穿上手术衣,戴上手套;离开手术部时脱掉工作服,换上自己的衣服,重新进入时再换上干净的防护用品。除工作服和鞋子外,其他的防护用品一般为一次性使用。

虽然实验室数据表明手术室医务人员的头发、暴露的皮肤和黏膜会脱落活的微生物,但是关于手术防护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危险之间关系的临床对照研究却很少。然而,这些防护屏障的使用能够将病人暴露于手术人员皮肤、黏膜或头发的机会减少到最小,同时也保护手术人员避免接触血液和经血传播的病原体(如艾滋病和肝炎病*)。

尽管使用外科防护用品预防手术切口感染没有明确的研究证据,但为了尽量减少手术室环境对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的风险,手术人员进入手术室穿戴工作服、帽子、鞋子、口罩、手套和手术衣已成为惯例,并已成为手术室的管理要求,因此使用外科防护用品对于维护手术室的管理要求和将手术切口感染减少到最低非常重要。

①如果在手术即将开始或已经进行中,或灭菌器械已经打开时进入手术室,应戴完全盖住嘴和鼻子的外科口罩,并且整个手术过程中均应戴着口罩;

②进入手术室时应戴完全包裹头上和脸上头发的帽子;

③参与收拾人员应穿戴口罩、帽子、无菌手术衣和手套、当手术期间有高度手套穿孔危险时推荐戴双层手套;

④手术衣和手术单必须无菌,能抗液体的渗透,当潮湿时能保障有效的屏障;

⑤当手术室有可见污染,或被血液或其他潜在感染性物资污染或渗透时,及时更换。

⑥不必为预防外科切口感染而穿鞋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Uhjnbcbe - 2020/11/30 11:19:00
治白癫疯办法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90064.html

肛瘘属常见的直肠肛管疾病之一,它是肛管直肠与肛门周围皮肤相通的感染性管道,其内口位于齿线附近,外口位于肛门周围皮肤上,反复、淋漓地不断向外流脓或脓血,甚至粪便,长年不愈。大部分肛瘘由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引起,因此注意以下几点病因。

1.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或切开多在肛门外,脓液从外口流出,但原发感染多在肛窦。肛窦则是继发感染的门户,反复感染,形成瘘道。

2.瘘道多在肛门括约肌之间通过,由于括约肌经常不断地收缩与舒张,压迫瘘道,影响脓液的排除,容易贮脓感染而难以愈合。

3.直肠内有一定的压力,将直肠感染物质如粪便、气体经常不断地从内口进入瘘道,刺激腔壁,继发感染后由外口排出,也是造成瘘道的原因。

4.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破溃后,脓液排出,脓腔逐渐缩小,外部破溃口和切口也缩小,腔壁形成结缔组织增生的坚硬管道壁,因而不能自然闭合。

5.瘘道弯曲,或有窦、分支,引流不通畅,脓液潴留,反复感染,造成瘘道不易愈合。

6.肛门静脉回流不畅,局部经常瘀血,组织营养不良,影响愈合。

7.结核杆菌、放线菌等感染所形成的脓肿,克隆氏病等难以自愈而形成特殊性肛瘘。

由于人们通常只知道痔疮,因而常常将肛肠其他疾病都理所当然地想像成痔疮,并且不加以重视,以致于很多其他肛肠疾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发现类似痔疮症状时,要尽早医院或科室明确病情,对症治疗,以免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延伸阅读:肛瘘,到底需不需要做手术?

肛瘘可谓是肛肠科的常见疾病之一,但是由于很多人得了肛瘘以后并没有明显的疼痛或感觉异常,所以有些患者得了肛瘘之后并不重视,认为基本不影响生活质量,一拖再拖,甚至长达数十年,结果导致很多并发症发生,虽然“带瘘生存”的观点并不罕见,但从临床观察来看,肛瘘若不及时治疗,引起的并发症还是非常让人头疼的。

肛瘘最常见的并发症有如下几种:

1.肛门直肠狭窄:肛瘘病变常侵犯肛门直肠壁末端,产生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环形或半环形瘢痕,由于炎症的常年反复刺激导致瘢痕挛缩,使肛门、肛管、直肠腔道狭窄,久而久之,导致大便变细、大便困难等,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腹胀、恶心、呕吐等肠梗阻症状。临床检查时,患者直肠可触及明显的瘢痕,往往伴有肛门紧缩,甚至难以容纳一个手指通过。有些人没有经过检查自认为是便秘,擅自应用泻药,反而加重病情进展。

2.肛门失禁:肛瘘导致的肛门失禁多是不完全性失禁,由于肛瘘的瘘管反复发作不愈合,导致肛管直肠周围肌肉和软组织广泛感染,大量结缔组织的增生、变硬,使肛门肌肉失去原有的弹性,从而影响肛门括约肌的功能,尤其是肛门的关闭功能,有时对稀便难以控制,形成不完全性肛门失禁。

3.肛门慢性湿疹:由于常年不愈的瘘管多有分泌物溢出,长期刺激肛周皮肤,导致肛周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容易引发细菌、真菌滋生,形成慢性湿疹,皮肤弹性降低,往往形成肛周广泛的皲裂样改变,患者奇痒难忍。而且慢性湿疹治疗过程长、容易反复,常常影响正常生活,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4.肛瘘癌变:经临床观察与国内外文献报道,肛瘘超过十年以上容易发生癌变。

导致癌变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情况是,细菌长期存在于瘘管内,特别是绿脓杆菌或结核菌感染,缠绵不愈,可导致癌变。另一种情况是,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长期的炎症存在,使得脓性物质以及粪便从瘘管排出,从而刺激细胞异常增生,导致恶性病变。这是最需要患者警惕的一种并发症。

很多病人带瘘生存几十年,本身对于疾病的治疗意愿并不强烈,因而也常常不会在意瘘管癌变时发生的异常改变,往往在就诊时癌组织已经侵犯了更深层的组织。这些病人主要表现为肛瘘外口排出黏胶状分泌物,外口出现肿物增生,伴有溃破。

已经发生癌变的肛瘘外口

因此,对于肛瘘应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不能抱有幻想,患了肛瘘之后越早治疗越好,时间越久,弊病越多,并发症也更容易出现。

文章来源:辛学知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传递友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手术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分类以及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