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原创翻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原文标题:DistinguishingPseudomeningocele,EpiduralHematoma,andPostoperativeInfectiononPostoperativeMRI
原文作者:KrisRadcliff
原文出处:ClinSpineSurg;November,
TIPs: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阅原版文献
一摘 要
美国医生发现在术后MRI中的骨质受累、硬膜的肿物效应、T1高信号浓聚以及T2信号混杂等征象可用于鉴别腰椎术后硬膜外积液性质。
二背 景
脊柱术后常发生积液,积液的性质可能为感染、出血、水肿、血清或脑脊液。因术后局部存在死腔、离断组织、混合积液以及从原有部位溢出的体液等特殊情况,在术后急性期鉴别感染、假性硬膜膨出以及硬膜外血肿较为困难。通过对上述积液的特异性鉴别,可改变患者的治疗方案,如清创、灌洗和引流等。本研究旨在建立对上述积液的特异性诊断标准,以期有助于对患者的早期治疗和适当处理。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经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后,对脊柱外科数据库中至年间腰椎硬膜外血肿、术后感染或假性硬膜膨出/脑脊液漏的病例进行回顾。纳入标准为接受择期或腰椎创伤手术,并于术后14日内行MRI检查显示积液的患者。感染经术中发现脓性物质或术后培养阳性确诊。脑脊液漏经积液中β-2转铁蛋白阳性或术中发现硬脊膜破裂确诊。其他无菌的非脑脊液性质积液均被定义为血肿,血肿可能包含凝血块或脑脊液/血浆成分(血清)。患者排除标准为已有感染(椎间盘炎/骨髓炎)、硬膜外血肿或硬脊膜破损(由创伤导致)等。
所有资料匿名处理后由一名脊柱外科住院医师和一名肌肉骨骼专业放射科医师依据表1评估MRI影像的特征。
MRI再由一名神经放射医师和骨科脊柱主治医师通过盲法对病变进行评估。病变部位MRI特征包括:骨质受累、椎间盘部位、前/后/前后、软组织受累和髂腰肌受累。病变特征包括:病变体积、憩室形成、卫星病灶、多发病变、破坏性病变和硬膜囊上肿物效应。强化特征包括:环状强化、光滑/不规则、薄/厚、异质性、弥散增强、未见强化和环状增厚。正常脑脊液在T1、T2和T1增强影像的强度和混杂度分别为高、中和低。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和卡方检验比较各组间(感染、血肿和脑脊液漏)特异因子(环状强化、环状增厚、异质性、混杂度等)的患者数量。
四临床结果
33名患者满足纳入标准,其中17名为男性,16名为女性。患者平均年龄54岁。有12名患者(39%)为感染,9名患者(27%)为血肿,11名患者(33)为脑脊液聚集。与感染有关的核磁影像特征为骨质受累和骨质破坏(图1)。与血肿有关的核磁影像特征为:无硬脊膜交通、无椎间盘受累、硬脊膜肿物效应和T1高信号聚集(图2)。假性脊膜膨出与硬脊膜交通、无肿物效应、T1低信号聚集和T2低混杂有关(图3)。
图1.A:正中矢状面T2加权核磁影像显示L4骨质破坏,L3和L4骨质受累并存在感染。B:T1正中矢状面核磁影像显示硬脊膜上肿物效应,骨质受累以及椎间盘受累。尽管硬脊膜上肿物效应显著,结合骨质受累/塌陷以及椎间盘受累提示感染而非血肿。
图2.A:正中矢状面T1加权核磁图像显示脊柱后方积液,与脑脊液相比该硬膜外血肿呈T1高信号聚集。B:正中矢状面T2加权核磁影像显示血肿与硬脊膜之间有明确界线(无交通),硬脊膜明显受压,无椎间盘或骨质信号改变。这些表现提示病变为血肿的可能性高于感染或假性脊膜膨出。
图3.A:旁矢状面T2加权核磁影像显示脊柱后方巨大积液伴T2高信号聚集。该积液相对同质性(T2低混杂)。B:横断面T2加权核磁影像显示脊柱后方巨大同质性(T2低混杂)积液。其与硬脊膜之间无明显界线(交通)且未见硬膜囊受压(无肿物效应)。此外,未见椎间盘或骨质受累。C:横断面T1加权核磁影像显示积液低信号聚集与脑脊液相似。
五总 结
术后核磁影像的特异性征象可将感染与非感染性积液相鉴别。感染的最强预测因子为骨质受累和骨质破坏性改变。血肿与硬脊膜上肿物效应、T1高信号聚集和无硬脊膜交通/椎间盘受累有关。假性硬膜膨出可通过无肿物效应、T2低信号混杂、T1低信号聚集和硬脊膜交通进行鉴别。
译者:戴慕巍 住院医师 医院
校审:任守松 主任医师 医院
相关推荐
视频
腰椎术后血肿的诊治
腰椎减压融合术已成为目前脊柱外科最常见治疗腰腿痛患者的手术方法之一;减压和融合等技术操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腰腿痛症状,但由此在椎管周围的操作也导致椎管内血管的损伤和出血。如何从源头预防、诊断和早期干预腰椎术后血肿将是本次讨论的重点。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