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业道酬精人道酬诚,持续改进,追求卓越!
第八届脊柱关节源性疼痛微创尸体解剖暨第四届可视化软组织微创外科技术研修将于年12月16--27日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微创外科解剖研究中心举行,全程由张宗恒教授尸体解剖及主讲,招收名额20人。
张宗恒教授简介:
张宗恒,副主任医师,全国著名微创脊柱外科专家,可视化软组织微创外科学创建人,全国颈肩腰腿痛研究会副会长,宣蜇人软组织外科医学会副会长,中华针刀医师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针刀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刃针医师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好脊柱讲师团讲师。从事头颈肩腰腿痛解剖研究和临床工作二十年,微创脊柱外科工作十余年,创立可视化软组织微创外科学理论诊疗体系,构建了脊柱关节源性疼痛类疾病诊疗新模式。
擅长:软组织微创外科技术、(脊柱内窥镜、显微内窥镜、微创稳定技术等)脊柱微创外科技术、脊柱有限开放外科技术,阶梯式个性化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类疾病,善于微创脊柱外科技术治疗脊柱创伤、感染、结核、转移瘤等疾病,在脊柱、关节源性疼痛疑难疾病及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张宗恒教授学术思想
--可视化软组织微创外科学构建脊柱关节源性疼痛诊疗新模式
二十年铸一剑,只为头颈肩腰腿急慢性疼痛类疾病。张宗恒教授在20多年临床工作中,不断研习针刀医学、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枢针法微型外科学、疼痛学、脊柱外科、微创脊柱外科、运动医学、徒手治疗、运动康复等所有治疗这类疾病学科的理论和临床技法,在潜心研究与临床探索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多学科融入、优势互补,在临床中不断实践探索,并把临床中问题、困惑在尸体解剖中探寻答案。结合临床我们先后做了三十余具尸体解剖,其中包括部分新鲜尸体,新鲜尸体解剖看到很多经福尔马林处理过尸体看不到的信息,特别是功能解剖的理解及软组织精细解剖的观察对临床非常有益,临床实践探索与解剖结构功能的再认知,使我们的软组织微创技术和脊柱微创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对脊柱关节源性疼痛类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结合临床实践与解剖中新认知,继承中国原创的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针刀医学,融合疼痛学、微创脊柱外科及其他学科的优势,构建了脊柱关节源性疼痛类疾病以病人为中心诊疗模式“可视化软组织微创外科学”,并提出软组织疼痛、退行性脊柱骨关节疾病新的发病机制学说:力学-生物学效应机制,建立了软组织微创外科学理论及诊疗体系。
构建同一理论体系下以病人为中心的可视化软组织微创外科诊疗模式,形成了:1软组织微创外科技术;2.脊柱微创外科技术;3.脊柱有限开放外科技术;4.中西结合运动康复技术,椎管关节内外兼顾、节链统筹筋骨并重防治结合的技术体系,实现头颈肩腰腿疼痛类疾病个性化、微创化、精准化、体系化诊疗模式。
我们对人体解剖结构功能了解有多深我们对人体疾病认识理解就会有多深!——张宗恒
于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完成了第一期10天的(第三届脊柱关节源性疼痛微创尸体解剖研修)尸体解剖,至今在南方医大已完成五期共六具尸体解剖,其中五具新鲜尸体。
年12月第四届脊柱关节源性疼痛微创尸体解剖研修留影,此次解剖为期20天,解剖了2具尸体,也是中国好脊柱讲师团老师集中内训最长的时间;
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五届全国脊柱关节源性疼痛微创尸体解剖暨第一届可视化软组织微创外科技术研修合影;
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第六届全国脊柱四肢关节源性疼痛微创尸体解剖暨第二届可视化软组织微创外科技术研修合影;
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七届全国脊柱关节源性疼痛微创尸体解剖暨第三届可视化软组织微创外科技术研修合影(湖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年轻母亲携待乳幼儿及母亲一行三人参与学习);
尸体解剖实践的具体事项如下:
研修目的:通过脊柱、四肢关节及软组织的新鲜尸体解剖,为头颈肩腰腿急慢性疼痛类疾病靶点诊断,精准微创安全有效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同时构建软组织微创外科诊疗新思路,探索脊柱关节源性疼痛微创诊疗新模式并学习新理念指导的可视化软组织微创外科技术。
培训对象:从事针刀、软组织外科、疼痛科、脊柱外科、微创脊柱外科、运动医学、康复医学等专业,工作5年以上在头颈腰肢疼痛类疾病临床诊疗遇到瓶颈需要突破与提高的专科人员,招收名额20人,学科带头人优先,非上述条件的医务人员暂不接受报名。
研修特点:尸体解剖以头、颈、肩、背、腰、四肢关节疼痛类疾病及脊柱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为目的,精准诊断、靶向治疗为主线,对脊柱及四肢关节形态解剖、功能解剖、软组织精细解剖为主轴,3D定位解剖、软组织微创、脊柱微创入路空间解剖构建为重点,紧密联系临床突出实用为原则。
图示骨盆带脊柱链伸肌群链式力学传递与链节应力集中区的解剖
图示病人骨盆带脊柱链伸肌群链功能状态下损伤力学分布规律临床观察
骨盆带脊柱链伸肌群损伤力学布点及靶区微创入路解剖
图示脊柱内镜经椎间孔安全屏障入路(SBA)与Kambin三角、工作区、神经根解剖关系
教学方式:理论讲解→尸体解剖→标本演示→临床应用→答疑解惑。
尸体标本准备:新鲜尸体
尸体解剖与临床应用思路:
本次解剖完成一网一图一路一应用解剖知识构建
一网:构建人体机械系统损伤退变生物力学信息网;
人体运动解剖力学功能链概念、组成、功能分区,重力链联动失衡、向心稳定理论探寻疼痛源产生、转归、分布规律;
一图:人体损害疼痛预警反应神经线路图——疼痛源导航图;
神经解剖、神经功能学、疼痛生理解剖学,构建寻找疼痛源的导航图;
一路:徒手3D定位解剖、软组织微创入路解剖、脊柱微创入路解剖;
可达性、靶向性、安全性、有效性、微损伤、易操作
一应用:构建脊柱关节源性疼痛微创诊疗新模式,以图索网一路到位,实现以神经学为线索,生物力学为主线,分清椎管内外精准诊断,借助现代影像技术靶向治疗椎管内外兼顾,节链统筹筋骨并重防治结合;
相关尸体解剖课程提纲:
拟定时间安排
重点内容
主要解剖内容提纲
以脊柱为主四肢关节为辅,相关内容可能因尸体解剖顺序而调整;
第一天总论
可视化软组织微创外科理论、诊疗体系概述
尸体解剖目的、思路、方法及注意事项
尸体解剖与临床应用贯穿整个课程
1可视化软组织微创外科理论诊疗体系构建;
2脊柱关节源疼痛微创诊疗新理念、新思路及临床应用;
3尸体解剖与临床应用对接思路;
4构建人体机械系统损伤退变生物力学信息网——人体解剖力学功能链理论;
5构建人体损害的疼痛预警反应神经线路图——疼痛源导航图;
6尸体解剖构思与教学流程;
第二、三天
骨盆带脊柱链之
骨盆带胸廓单元解剖与临床应用
重点
1骨盆带腰背部深浅肌群、脊神经后支解剖及靶区微创入路
2腰骶臀腿疼痛的诊疗思路
3软组织微创外科技术
a双刃针刀微创外科技术
b银质针导热松解技术
c腰神经根液压松解阻滞技术
d脊神经后支微创松解及射频物理阻滞技术
1骨盆带脊柱链概念、组成、功能分区、骨骼肌链肌群力学功能配布、神经支配及疼痛源力学分布规律;
2骨盆带脊柱链的链节脊柱运动单元功能解剖;
3骨盆带脊柱链伸肌群层次解剖,重新认识竖脊肌起止点并观察其链式链接,不同功能状态生物力学作用,与临床损伤疼痛源分布规律关系,靶区微创入路,针刀、银质针软组织微创力学布点,双刃针刀术式化松解技术;
4腰脊柱运动单元稳定肌群解剖及链式绞锁连接观察,不同功能状态生物力学作用,与临床损伤疼痛源分布规律关系,靶区微创入路,针刀、银质针软组织微创力学布点,双刃针刀术式化松解技术;
5下胸部、腰脊神经后支解剖,其骨纤维孔区、骨纤维管点、臀上皮神经入臀点解剖及靶区微创入路,双刃针刀术式化松解,后支痛觉纤维选择性靶点射频热凝技术;
6经皮脊柱内镜平腰方肌椎间孔入路(首次提出脊柱内镜椎间孔入路安全屏障SafetyBarrierSB解剖概念及安全屏障入路SafetyBarrierApproachSBA)模拟穿刺并沿此入路从后外前三方向逐层解剖至椎间孔区及并观察与内脏、出孔根、腰动静脉及分支的解剖关系;
7胸腰段Wiltse入路解剖观察,椎弓根入钉点标志识别,模拟椎弓根钉植入;
第四、五天
骨盆带脊柱链之
头颈肩背部单元解剖与临床应用
重点
1头颈深浅肌群、颈肩胛带肌群功能分类,颈丛、臂丛及其分支的解剖及靶区微创入路
2头颈肩臂疼痛诊疗思路
3软组织微创外科技术
a颈肩部双刃针刀术式化微创外科技术
b颈肩部银质针导热松解技术
c颈脊神经根液压松解阻滞技术
d颈脊神经后支微创松解及射频技术
1颈椎骨关节链及颈椎功能单位解剖;
2颈椎功能单位动静态稳定结构与颈椎病;
3颈椎病再认识与临床意义;
4头颈肩背肌群功能分类及解剖,疼痛源力学分布规律,靶区微创入路,针刀、银质针软组织微创力学布点及双刃针刀术式化松解技术;
5颈肩胛带肌群、神经支配解剖,靶区微创入路,针刀、银质针力学布点,双刃针刀术式化松解技术;
6颈横突椎间孔区解剖与神经根、臂丛及分支、后支解剖,针刀微创入路及神经根外口区双刃针刀术式化松解技术、神经根阻滞入路及神经根液压松解技术;
7颈后路脊柱内镜入路解剖;
8颈前路微创入路解剖、星状神经节阻滞入路解剖;
9颈源性头痛、脑供血不足样症状相关解剖,靶区微创入路,针刀、银质针软组织微创力学布点与双刃针刀术式化松解技术;
10首次提出头下斜肌下三角解剖概念、组成、结构及在颈源性头痛靶向治疗临床意义;
第六、七天
肩胛带上肢链解剖与临床应用
重点肩胛带、肩肘腕手关节、及配布肌群功能解剖及神经支配
1肩胛带上肢链之肩、肘、腕手关节解剖;
2肩胛带上肢肌群与神经、血管解剖;
3肩周炎有关解剖与靶区入路解剖,针刀、银质针软组织微创力学布点,双刃针刀术式化松解技术;
4肩袖肌群解剖与针刀微创布点及术式化松解;
5肩上肢神经解剖及走行解剖力学薄弱区针刀微创力学布点及双刃针刀术式化松解;
6肘管、尺管、桡管、腕管解剖,神经走行解剖力学薄弱区针刀力学布点与双刃针刀退切术式化松解技术;
7肱二头肌长头腱鞘、腕、指屈肌腱鞘解剖,针刀力学布点及针刀退切术式化松解技术;
8肘关节解剖与软性屈伸功能障碍针刀力学布点术式化松解;
第八天
骨盆带脊柱链之核心肌群、腹膜后结构解剖与微创入路
重点:髂腰肌、腰骶丛及分支解剖;腰交感链、腹腔神经丛及微创入路;椎间孔区神经根、血管与微创入路。
1骨盆带脊柱链之核心肌群及神经支配解剖;
2躯干核心稳定对脊柱运动单元的影响;
3腹部肌群及脊神经前支解剖力学薄弱区与针刀微创力学布点;
4腹膜后结构髂腰肌与腰骶丛、腰交感干、腰动静脉、椎间孔区解剖与微创入路解剖;
5近胸膜腔微创入路的风险规避;
6上腹癌性疼痛的腹腔神经丛化学损毁与入路解剖;
7腰交感神经节阻滞技术及入路解剖;
8DLIFOLIF技术及入路解剖;
第九、十天
骨盆带下肢链解剖与临床应用
重点:
骨盆带髋膝踝关节链形态解剖、功能解剖与骨骼肌链配布规律及神经支配;
髋膝踝软组织损伤疼痛源力学分布规律;
针刀、银质针软组织微创技巧;
1骨盆带下肢链及控髋、膝、踝肌群解剖,疼痛源力学分布规律及针刀微创力学布点;
2控骨盆带脊柱链肌群功能力学传递对腰背痛及膝痛的影响;
3下肢血管、神经及分支解剖,解剖力学薄弱区与针刀微创松解技术;
4股骨头无菌坏死相关解剖与三减压微创技术;
5膝关节动静态稳定结构解剖,膝关节损伤退变疼痛源力学分布规律及针刀、银质针微创布点;
6足踝动静态稳定结构解剖,损伤退变疼痛源分布规律及针刀、银质针微创力学布点;
第十一、十二天
椎管内源性疼痛类疾病微创应用解剖
重点:
1椎管内脊髓、血管、鞘膜及神经根解剖;
2颈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靶区与神经根解剖关系;
3脊柱内镜微创入路区—入口区—靶区同轴靶向空间解剖构建:
4神经根鞘膜下液压松解阻滞技术解剖观察;
5针刀神经根管内外口松解靶区解剖;
6脊柱经皮微创介入技术入路解剖;
7胸腰椎PVP、PKP入路解剖;8脊柱内镜椎板间、间孔入路(安全屏障入路SBA)解剖;
9脊柱内窥镜TLIF入路解剖;
10颈椎前后路脊柱内镜入路解剖;
理论部分
1骨盆带脊柱链与脊柱运动单元功能解剖;
2脊柱退行力学分布规律;
3脊柱功能单位解剖与神经通道解剖关系;
4椎管内源性疼痛微创精准诊疗思路;
腰椎部分
5颈胸腰棘突与关节突、横突解剖对应关系观察;
6脊神经后支骨纤维管区、骨纤维孔区,与椎间孔、椎板间解剖对应关系观察;
7针刀模拟脊神经后支骨纤维管区、骨纤维孔区松解,脊神经根管内口区、外口区后壁靶区松解;
8脊柱内镜经椎间孔安全屏障入路(SBA)横突后区解剖观察;
9模拟TESSYS、YESS、PLCTD(经皮腰间盘同轴靶向髓核摘除技术)、PECTSS(经皮脊柱内镜同轴靶向外科技术)安全屏障入路穿刺、椎间管成形;
10安全屏障入路(ABS)解剖观察出口根、安全三角、行走根、工作区;
11观察各节段椎管内硬膜囊、根袖、神经根及间盘解剖关系;
12观察腰间盘纤维环、后纵韧带形态特点与间盘突出类型关系,及脊柱内镜各技术对其形态影响观察;
13脊神经节与神经根管区域的解剖关系;
14神经根鞘周组织与神经根鞘膜下液压松解解剖观察;
15安全屏障入路(ABS)横突前区及椎间孔区神经血管分支、椎间孔区韧带解剖观察,及内脏解剖对应关系观察;
胸椎部分
16胸脊神经后支易卡压区解剖观察及针刀模拟松解;
17胸间盘突出症脊柱内镜经肋横突间入路解剖观察;
18胸椎管后壁*韧带肥厚骨化内镜入路解剖观察;
19胸椎PVP、PKP单针法经肋横突间入路解剖及模拟操作;
20胸椎管内鞘膜、根袖、神经根、脊髓及血管观察;
颈椎部分
21颈后路各节段V点开窗观察神经根走行与间盘对应关系;
22颈后路单开门椎管内硬膜囊、根袖、神经根及脊髓、血管观察;
23根管后壁打开观察神经根管内口区、外口区构成及椎动脉关系;
24观察神经根外口区神经根走行与前后结节解剖关系,后路针刀模拟微创松解;
25神经根鞘周组织与神经根鞘膜下液压松解阻滞解剖观察;
26颈前路经皮介入及内镜颈间盘入路观察椎间隙后缘、后纵韧带形态特点,钩椎关节后缘与神经根内口区解剖关系;
27颈胸腰神经根阻滞及入路解剖;
应用总结
28椎管内源疼痛类疾病微创技术体系及微创策略选择;
友情提醒:为了参加本次解剖的人员能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交流氛围,特作如下要求:
1、晚上不允许私自外出,如有特殊情况外出必须请假,充分利用晚上时间结合临床讨论交流。
2、为维护个人知识产权及表示对标本的恭敬,授课时不允许拍照和摄像。
3、因尸体解剖招生名额有限,只招收长期(5年以上)临床从事软组织疼痛、脊柱微创、疼痛相关专业需要提高的医务人员,需先填写参加培训人员回执单经审核符合条件后方可参加培训。
参加培训人员回执单
姓名
性别
年龄
出生年月
通讯地址
邮编
工作单位
职称学位
手机
电话
是否发票
到会
日期
离会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