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和骨肿瘤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临床病理诊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近年成人与儿童的软组织和骨肿瘤分子病理学发展迅速,不仅在传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指导临床制定软组织和骨肿瘤治疗策略及预测肿瘤生物学行为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8月16日,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主办,医院、粤港澳病理联盟承办,玖壹叁陆零医生集团医疗(深圳)有限公司、润理供应链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协办的“软组织与骨临床病理高峰论坛”第二期在病理直播间顺利召开。会议全程历时4个多小时,大家学习热情高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近三千名病理同仁在线学习并积极参与互动。
8月16日上午8点30分,会议在医院病理科主任韩安家教授的主持下拉开序幕,医院病理科主任、《中华病理学杂志》副总编梁智勇教授为会议做开场致辞,宣布本次会议的开始,并提到“软组织与骨临床病理高峰论坛”第二期主要为大家带来骨肿瘤方面的知识,会议也邀请到骨肿瘤领域多位病理专家,共同聚焦骨肿瘤诊治热点话题,在特殊时期为大家带来一场学术盛宴。
梁智勇教授做开场致辞
会议上半场,由医院的程虹教授担任主持人,程虹教授提到临床、影像和病理三结合是骨肿瘤诊断的基石,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相关知识,使病理诊断更加精准,提高病理诊断效率。
首先,上海交通医院张惠箴教授带来了《年(第五版)骨肿瘤WHO分类改变—附6例病例》的讲座,张惠箴教授介绍了新版的WHO骨肿瘤分类以及骨肿瘤的主要分子改变,并通过典型病例进一步为我们做详细介绍,其中也体现了分子病理在骨肿瘤诊断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张惠箴教授带来“年(第五版)骨肿瘤WHO分类改变-附6例病例”
接着,医院王晋教授进行了《基于病理和影像的骨软肿瘤规范化治疗》的讲座,王晋教授表示骨软科和放射科、病理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日常工作中也会有科室之间的交流和讨论,并通过三个病例详细地介绍了骨肿瘤多学科诊治流程:(1)术前的MDT;(2)新辅助化疗;(3)外科手术;(4)术后的MDT,使听众对骨肿瘤多学科诊治有了全面而深入的掌握。
王晋教授讲授“基于病理和影像的骨软肿瘤规范化治疗”
王晋教授授课结束后,会议进行到下半场,由医院李扬教授担任主持,李扬教授表示上半场两位老师给我们带来了非常精彩的讲座,从他们的授课内容中也学习到很多病例要经过分子检测才能得到更准确的诊断。
医院丁宜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分子检测在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丁宜教授提到分子检测在各个系统肿瘤中都有应用,在骨肿瘤中也不例外,医院医院医生来说,诊断骨肿瘤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分子检测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帮助医生解决一部分问题。通过结合自己日常工作积累的经验,丁宜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为我们做了详细全面地阐述:(1)骨肿瘤分子检测概述;(2)分子检测在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3)分子检测在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挑战。
丁宜教授带来“分子检测在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随后,医院高振华教授和我们一起分享了对骨肿瘤影像学诊断的体会,并提出了影像学在临床中出现的7个问题:(1)有无病变的筛查;(2)病变的定位定量;(3)病变的种类划分;(4)病变的良恶性判断;(5)病变的组织学定性;(6)病变的治疗前评估;(7)病变的治疗后评估,并罗列了MDT中病理易混淆的骨肿瘤和瘤样病变。
高振华教授讲解“骨肿瘤影像学诊断的体会”
授课结束后,进入互动答疑环节,针对直播间各位听众的提问,每一个专家老师都耐心详细回答,并针对这个问题延伸拓展,讨论升华,在解惑的同时,还传授了更多的经验之谈。
课后答疑结束后,由韩安家教授做会议总结,韩教授对各位授课专家和两位主持人表达了感谢,表示本次会议内容充实丰富,干货满满,收获颇丰,并希望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和大家进行交流学习。
韩安家教授作会议总结
最后,《中华病理学杂志》王世贤副编审对两期大会的成功举办做了总结,她代表《中华病理学杂志》对梁智勇教授、韩安家教授以及两场参会的专家和病理同仁表达了衷心地感谢,也希望后期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推出更精彩的内容。同时对润理供应链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支持和玖壹叁陆零医生集团医疗(深圳)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的技术支持表示感谢。她提到《中华病理学杂志》是具有65年传承的期刊,在几代编委们和病理人的共同努力下,现已成为病理界非常受欢迎的品牌杂志,杂志愿意与各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共同合作,举办不同类别的具有新颖性的学术会议,在病理杂志平台上把更多更优秀的学术内容进行推广,共同促进国内病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王世贤主任做大会总结
为了使更多病理同仁受益,特将两期会议内容将进行精彩回放,大家可利用空闲时间对课件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与消化。
回放时间:年8月18日至10月29日
回放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