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其原发恶性骨肿瘤多见于青少年和中年人,尽管发病率低,然而一旦发病,治愈难度非常大。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滨医附院足踝外科,了解当下滨医附院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技术。
整个鲁北地区,做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滨医附院“独一份”
癌症的来源是上皮组织及腺样组织,而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来源是间叶组织。社会上称之为‘骨癌’实际上是错误的,应称其肉瘤。30年以前的治疗方式以截肢为主,随着如今技术的发展、化疗技术的创新,保肢技术在逐步发展,截肢与保肢的复发率基本相等。
目前,在整个鲁北地区,还没有其他医生专门做骨与软组织肿瘤诊疗,滨医附院可以说是“独一份”。而滨医附院之所以开展这一技术,得益于足踝外科主任朱晓东副主任医师的个人经验——他从事滨州医学院骨肿瘤教学20年,系统学习过显微镜外科技术,具备熟练的解剖技术。同时,他对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有很深的认识,早在20年之前就已经开始探索相关治疗,迄今已经完成不下千例,有丰富的成功经验。
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的一大特点是肿瘤细胞会在间室内向阻力小的方向生长、发展,厚的筋膜、软骨都会成为骨与软组织肿瘤较难逾越的“屏障”;而另一个特点是早期就会出现血性转移,骨与软组织肿瘤中较为常见的,是骨肉瘤、尤文氏肉瘤和脂肪肉瘤,但它们的发病都非常隐蔽,起初没有明显症状,一旦发现就已经相对比较严重,甚至远处即可发现转移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骨肿瘤的多发患者是青春期的少年。有些患儿打球时发现膝盖疼痛、休息后好转。一开始认为是劳累所致,但仔细检查后发现是恶性肿瘤。所以在此也提醒广大青少年,一定要有所警惕。目前,儿童和青少年一旦罹患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死亡率很高。因此,儿童和青少年更应该注意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采取手术、化疗、放疗三结合的方式治疗骨与软组织恶性肿瘤,尽量为患者保肢
目前,对于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诊断手段,通常为四种方式——X射线、CT扫描、磁共振成像检查和“加强磁共振”。X射线能够检查患者有无骨组织破坏、病理骨折、骨缺损;CT扫描能够准确反映骨组织破坏的情况;磁共振成像能够探查骨骼内外软组织肿瘤;加强磁共振则是经静脉注射某种造影药物后,再做一次磁共振扫描。这四种诊断方式能够辅助医生判断肿瘤的生长情况,提供切除边界。
针对其中恶性肿瘤的三种方式,则是手术、化疗、放疗三结合。通过放疗和化疗是不可能治愈的,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办法,手术切除有四种办法:囊内切除、边缘切除、广泛切除、根治性切除。
目前,患者对保肢的要求越来越高,滨医附院足踝外科的治疗原则也是“能保尽保”。人的上肢有三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如果侵犯其中一条,切除一条,上肢依然能保留大部分功能。但如果三条神经侵犯两条,那就没有必要保肢了,因为上肢已经失去了功能。如果患者主要血管受到侵犯,那保肢的效果也不理想。
而另一种治疗办法就是截肢。如果肿瘤侵犯主要血管,或者周围软组织不好、切除肿瘤无法覆盖,再或者骨支架无法重建,那就只能截肢。
手术中确保“切除得干净”和“再造得完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对于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治疗,整个手术过程分为四个部分:肿瘤的切除和骨支架的重建,肌肉功能重建及软组织覆盖。手术难点在于如何保障切除得“干净”,以及如何确保重建后功能实现修复,而朱晓东带领其团队就是要啃这个“硬骨头”。
事实上,手术需要切除的范围,远比实际肿瘤的范围要大得多。医学上的“干净切除”,要求距离肿瘤的边缘5厘米。这就意味着直径2厘米的肿瘤,要切除12厘米的范围。切除后的骨缺损怎么办?这就意味着必须依靠人工假体来进行支架重建。另外,切除过程中难免切除肌肉,肯定会造成功能受损。这就需要重新搭配有用的肌肉,进行肌肉的转位,最大能力重建一部分功能。此外,骨支架重建后,人工假体会裸露在外,这同样是不成功的。需要通过显微外科技术,转移肌肉、肌皮瓣来覆盖,这样才算一个完整的手术。手术后,还将根据病例进行辅助化疗治疗。
如此看来,这一项手术的难度近乎重新“再造”了部分肢体。在30年前技术匮乏的年代,医院遇到这样的患者,基本上以镇痛、支架保护、提升有生期间的生活质量为主,与其说是治疗,不如说是“临终关怀”。而如今的技术,能够让患者在有生之年换上假体,完成基本的行走等功能。朱晓东表示,他已经从事骨与软组织临床治疗与教学工作已经20多年,希望能通过团队的努力,不断提高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诊治疗效,降低患者的致死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及生存期。
觉得喜欢就告诉我们,你“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