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恒
单位:医院超声科
正文共字,9张图
预计阅读全文需6分钟
患者为男性,38岁,因“右侧鼻翼肿物3年余”就诊。3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右侧鼻翼处出现一米粒大肤色丘疹,未予诊治,后皮损逐渐增大至*豆大,无明显瘙痒或疼痛。3年来皮损未曾破溃、出血及溢脓。
图片显示患者鼻翼右侧肿物
灰阶超声显示肿物位于皮肤层,向皮下延伸,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由于肿物过于表浅,需要使用大量耦合剂,即便如此,近场显示效果仍欠佳,且图像足侧耦合不良。当使用超及导声垫后,无需使用大量耦合剂,图像近场显示清晰,同时操作方便,不必担心体表凹凸不平。
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肿物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同时伪像较多(骨质深方出现血流信号)。当使用超及导声垫后彩色伪像减少。
该体表软组织病变在超声上无特征性表现,但结合患者已有3年的病史,且肿物很小、生长缓慢、无血流信号,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诊断为良性病变。后患者将病变进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纤维毛囊瘤。
病理图像(来自文献,非同一患者):HE染色,放大40倍可见表皮角化过度,真皮中层可见由基底样细胞组成的肿瘤细胞团块,呈扭曲的毛囊样结构,并向四周放射状伸出基底样细胞条索,相互吻合交织成网状,周围绕以粉红色的纤维性间质,纤维性间质与周围正常的真皮纤维组织间可见裂隙。
纤维毛囊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皮肤错构瘤,因组织病理特征为毛囊组织和毛周纤维组织的增生而得名,文献上仅有个案报道。临床上纤维毛囊瘤表现为*白色或白色圆顶状的坚实丘疹,直径2~4mm,好发于面部,但也可见于头皮、额部、耳部、颈部及躯干。纤维毛囊瘤的组织病理特征为:1、粉色纤维性或纤维黏液性间质,呈球状结构;2、中心可见毛囊样结构并向四周放射状发出基底样细胞条索;3、肿瘤中无毛发纤维。由于纤维毛囊瘤罕见,目前尚无超声的报告。不过从此例患者我们可以看出,病变小、源于皮肤层、边界不清、回声不均、乏血供是纤维毛囊瘤的超声表现。超及导声垫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凹凸不平的体表轮廓,改善近场图像质量,但由于纤维毛囊瘤罕见、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超声表现,其术前诊断依旧困难。治疗上,单发的纤维毛囊瘤可采用手术切除,多发者可考虑二氧化碳激光等物理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