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底痛
跟底痛为常见性疾病,多数患者以跟底前侧痛为主诉就诊,少数患者表现为跟底内侧痛、跟底外侧痛或跟底后侧痛。每个部分的成因不完全相同,存在着机体重心偏移的平衡调节和神经分布区的感觉过敏。
跟底前侧痛多伴随跟底骨质增生,与机体重心前移造成的单足前足承重增多有关。涉及小腿前倾、骨盆前旋、胸曲加大和头前移动作的影响。这些部位的骨关节空间结构的改变,引起单足承重重心前移,使足底纵弓及横弓的维持结构过度应用。尤其跖腱膜限制作用的应用,不仅牵拉其附着的跟骨产生骨质增生,而且使附着处软组织水肿,出现无菌性炎症刺激性疼痛。
一、小腿前倾
小腿前倾与跗骨窦脂肪、踝后脂肪垫、髌下脂肪垫损害有关。
跗骨窦损害引起的疼痛性避让,距骨向后移动、踝内翻使跗骨窦既有空间增加,又能减少承重,出现小腿前内侧倾斜,在跖腱膜拉紧的同时,足底方肌牵拉趾长屈肌腱应用增多,跟底痛多发生在足跟前内侧或足心部位。
踝后脂肪垫损害引起的疼痛性避让,出现踝轻度背屈以增加踝后脂肪垫所占空间,小腿正前方倾斜,前足承重分力增加,跖腱膜牵拉增多,附着处出现无菌性炎症水肿,刺激游离神经末梢,表现以足跟正前方疼痛显著。
髌下脂肪垫损害引起疼痛性避让,站立位或行走过程中膝关节微屈承重增加,导致躯干重心轻度后移,踝背屈以纠正膝关节微屈引起的躯干重心后移,出现与踝后脂肪垫损害相同症状。
这些部位损害的共同特点都是走路后减轻。脂肪垫为人体运动的力学缓冲部分。在运动过程中,反复的缓冲应用使水肿的脂肪垫内的水被逐渐挤压出去,脂肪垫恢复原有大小,运动中的骨骼位置恢复正常,足底承重的异常分力消失,疼痛缓解。如出现无规律的持续疼痛,则可能存在跟骨内水肿高压的情况。
二、骨盆前旋
骨盆前旋与内收肌、臀旁侧、腰骶后部软组织损害有关。上述部位损害造成站立位或行走过程中骨盆前旋,双侧的内收肌或臀旁侧损害表现为双侧足跟痛,单侧损害则以单侧足跟痛为主要表现。腰骶后部软组织损害,腰椎曲度加大,骨盆前旋转,躯干重心改变,屈膝纠正重心,足底重心前移,跟底痛出现。单纯骨盆前旋造成的重心改变引发的足跟痛表现为运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休息后,未发生损害的肌肉收缩拮抗损害的肌肉,使人体重心稳定,不会出现过多前足承重情况。运动后,肌肉逐渐疲劳,不能拮抗损害的肌肉,人体重心发生改变,前足承重增多,足跟痛出现。
三、胸椎曲度加大与头前移
胸脊柱段深层软组织损害刺激游离神经末梢,关节突关节的关节面相对离开,导致胸脊柱段曲度增加,胸以上重心前移,对于足底筋膜同样有牵拉作用,只是所分重力不太多,这种跟痛往往较轻。
颈部深层损害刺激游离神经末梢,关节突关节关节面相对离开,导致头前移,可通过胸椎代偿或直接引起足跟痛。头前移作为单独引起跟底痛的因素,与头部拥有一定重量有关。项平面损害引起的头不能正常仰起加大了前足的抗重力作用。颈部深层损害间接引起了头前移的动作。另外,头颈部软组织损害引起运动中头部平衡纠正功能障碍,足踝调节纠正平衡增多,足跟痛出现。冈下三肌损害或上胸段软组织损害可能是颈部深层损害的潜在因素。
四、神经分布区过敏
跟底内侧痛与外踝、跗骨窦损害及隐神经敏感有关。外踝因扭伤或运动模式的改变出现累积伤,出现疼痛性避让,足跟内侧压力增高,出现跟底内侧痛。
在内收肌存在损害时,走路的下肢内收动作增加,外踝冲击地面增多。跗骨窦损害与外踝损害存在相同的致痛因素。隐神经敏感源于隐神经的发出、走行、分布区域的软组织损害刺激及同根神经受到刺激的反射。隐神经源于股神经,自L1、L2发出,走行毗邻腰大肌,下行穿收肌管,分布于足踝内侧,为感觉神经。胸腰段软组织损害的直接刺激及脊神经后支的同根反射可引起跟底内侧痛。
胸腰段软组织损害与腰骶后部及冈下三肌损害有关。腰骶后部软组织损害,竖脊肌的最近牵拉部位为胸腰段,出现胸腰段附着处软组织损害。
冈下三肌损害引起背阔肌的肩部平衡代偿,背阔肌牵拉肩外侧使肩外侧向后下移动,产生躯干相对旋转。由于背阔肌连接胸腰筋膜,其旋转部位发生于胸腰段,产生胸腰段关节突研磨增多,发生炎症,刺激脊神经后支,反馈引起隐神经分布区疼痛。
腰大肌损害与不良姿势及腰部深层损害有关。腰部深层损害的疼痛避让使腰脊柱段曲度变直,牵拉腰大肌增多,出现腰大肌损害。腰部深层损害与骨盆前旋及腰骶后部浅层损害有关。
骨盆前旋转与臀大臀中交界深层、内收肌损害有关。臀大臀中交界深层损害引起浅层肌避让放松,臀大肌放松,控制骨盆力量减弱,骨盆前旋转。内收肌损害直接引起骨盆前旋转。大收肌后束收缩拮抗骨盆前旋,收肌管损害多继发于内收肌损害的平衡调节。
跟底外侧痛与内踝损害及腓肠神经敏感有关。腓肠神经源于腓总神经发出的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胫神经发出的腓肠外侧皮神经会合而成,分布于小腿后侧,下行穿小腿下方筋膜分布于足跟后外侧及外踝。小腿浅层、臀深层、骨盆内及椎管内软组织损害刺激神经均可造成腓肠神经敏感。小腿浅层损害与跗骨窦脂肪、踝后脂肪垫、髌下脂肪垫损害的小腿前倾有关。小腿三头肌控制踝背屈的应用劳损及小腿后侧筋膜被动牵拉刺激腓肠神经。臀深层损害与臀大肌及臀旁侧软组织损害有关。臀深层损害刺激坐骨神经,引起臀腿、足跟痛。盆腔内软组织损害与腰脊柱曲度增加有关,曲度增加造成L5横突与腰大肌对腰骶干的压力增加。
跟底后侧痛与躯干重心后移有关。重心后移可以是姿势性的,如穿高跟鞋引起的重心前移的过度纠正。多数重心后移与骨盆后旋转有关,涉及臀大肌、腹外斜肌对骨盆的作用。腹外斜肌与前锯肌在侧肋部形成锁扣连接,前锯肌与冈下肌有肩胛骨内侧缘的平衡调节关系。冈下肌因颈深层损害而紧张,长期紧张出现损害。颈深层损害与头颈后伸肌群的张力增高有关。项平面损害时,头不能良好地后伸,下颈段后伸代偿,出现下颈段深层压力增加。
以上内容节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运动平衡与软组织疼痛》,作者王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