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感染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太危险了5岁的孩子误服8袋这种家庭常备
TUhjnbcbe - 2021/9/14 20:14:00
刘*连 http://www.bdfyy999.com/zhuanjiatuandui/104771.html


  6个月~2岁的婴幼儿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红霉素、阿奇霉素的药物。(禁用四环素、磺胺和氯霉素,还有喹诺酮类药物,比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青霉素过敏者不宜选用头孢菌素。)

抗生素使用的八大「误区」

误区一:红肿热痛就用抗生素

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在孩子发烧咽痛或者外伤(摔伤、割伤、烫伤)的时候,有些家长为了预防发炎,会给孩子吃点抗生素,以达到消炎的目的。

事实上,诱发炎症的因素相当多,总的可分四大类:生物因素(如细菌、病*、寄生虫),物理因素(如热、辐射),化学因素以及免疫因素。

很明显,这些炎症中,只有由细菌引起的炎症,使用敏感的抗生素才会有效,而这类情况只占炎症比例中的少部分。

如果炎症并不是由细菌引起的,就没有必要用抗生素,用了也不起作用。

误区二:感冒、腹泻用抗生素

在国内,自己给自己「开药」的情况非常普遍,一发生感冒、拉肚子之类的情况,就想给自己整点抗生素吃,而这大多数时候都是不必要的。

普通感冒是病*引起的,用抗生素根本无法对抗病*,而且普通感冒属于自愈性疾病,做好护理才是关键。只有明确合并了细菌感染的情况下,才可能需要使用敏感的抗生素,常规情况根本就不需要。

另外,没有什么药能够预防感冒,抗生素也一样。

误区三:输液效果肯定更好

同样的药物,相比于口服制剂,静脉输液发挥作用所需的时间是会短一些,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静脉输液带来的风险也比口服药更高。

输液属于有创伤治疗,孩子所承受的各种风险也比较大,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包括过敏反应、局部刺激、溶血反应、水电解质紊乱等。

无论是口服、肌肉注射,还是静脉输液,都是给药的一种方式,应该根据宝宝的病情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而不是一味相信输液效果更好。

推荐阅读

宝宝身上长小红点原来存在这么多的潜在危险!当妈的你必看

误区四:见好就收,不按疗程服用

「是药三分*」,大概是大部分人对药物最深刻的认识了,遇到要吃药的情况,总是各种谨慎纠结,生怕被药「*」到,稍有好转,就想停药。

但是,使用抗生素一定要按照医嘱或说明书中标注的剂量和疗程服用。

发生细菌感染时,吃过几天抗生素,感染的症状就会明显减轻,但这个时候细菌一般还没有被彻底清除。

误区五:擅自调整剂量

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医嘱或说明书给出的剂量,是给孩子使用的安全剂量,随意加大药量,很可能就会超量,甚至达到*性剂量,危害孩子的健康乃至生命。

而有些保守型的妈妈会担心抗生素的*副作用,不想让宝宝吃太多药,就擅自减小剂量。

误区六: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好得快

有的家长认为,同时多用几种抗生素,可以更全面的消灭细菌,效果更好。

就跟手榴弹对付不了敌机、步枪也打不了潜水艇一样,如果抗生素没有应用在它针对的细菌类别,不仅起不到什么效果,还可能对身体带来伤害,既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又容易造成细菌耐药。

所以,在需要时候抗生素时,应该针对性的使用敏感的抗生素,不要自行增加使用抗生素种类。

误区七:频繁更换抗生素

疾病从潜伏到发病需要一个过程,同样地,抗生素从服药到起效也需要一个过程,而有时候,这个起效的过程可能会稍微有点长。

如果每种抗生素吃上一两次感觉没有效,就又换别的药,不仅会造成用药混乱,引发不良反应,还很容易使细菌对多种药物产生耐药。

误区八:凭经验用药

有些家长会对孩子使用过的、见效快的药物充满好感。当孩子下次生病的时候,这些药物也常常会成为这些家长的首选,不考虑症状先用上试试。

但其实细菌病*分型复杂,孩子接触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上次用着正合适的药,这次可不一定适合。

注:本文图文均整理自垄上行、科学家庭育儿、北京顺义健康教育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危险了5岁的孩子误服8袋这种家庭常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