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尿*症息息相关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血液透析,透析机又称“人工肾”帮尿*症患者排解体内的*素。那他具体是什么样的原理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简称血透,是最常用的血液净化方法之一。
一、你了解什么是血透吗?
是将病人血液与含一定化学成分的透析液分别引入透析器内半透膜的两侧,根据膜平衡原理,经弥散、对流等作用,达到清除代谢废物及过多的液体,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乱的一种治疗方法。
二、弥散又是什么呢?
是在布朗运动作用下,溶质从半透膜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移动,最后达到膜两侧浓度的平衡。对流是通过膜两侧的压力梯度使溶质随着水的跨膜移动而移动。
三、让我们来看看血液透析还有什么作用吧!
血液透析还可通过半透膜两侧压力差产生的超滤作用去除病人体内过多的水分。血液透析能部分替代肾功能,清除血液中蓄积的*素,纠正体内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
四、血透患者请注意以下六点!
①准确记录每天的尿量和体重。
②掌握自我监测血压的方法,每天定时测量,CKD1~4期者确保用药期间血压控制目标为/80mmHg,CKD5期者/90mmHg。
③合并糖尿病者定期监测血糖,控制目标为空腹血糖5~72mmol/L。
④监测体温变化。
⑤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血清电解质等情况。
⑥出现下列情况时需及时就医:体重迅速增加,一般每体重迅速增加超过2kg、水肿、血压显著增高、气促加剧或呼吸困难、发热、乏力或虚弱感加重、嗜睡或意识障碍。
发热是维持血液透析(HD)治疗的ESRD患者急诊就诊的主要原因。最近一篇文章对透析患者回顾分析发现,在-年间,在急诊中心就诊的HD患者中50%至少有一次是因为主诉发热或体温≥38℃。血透患者共就诊次,其中次是因为发热,对其中次发热病例进行了仔细的评估,感染源分别是肺部(26%)、尿路(17.8%)、血透导管相关(17.3%)、皮肤软组织感染(16.7%)、病*感染(10.8%)、未知来源(9.3%)。
骨髓炎和腹腔感染很少发生。这些病例中菌血症发生率为31.7%,发生菌血症的危险因素包括留置血透导管、既往菌血症病史、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血透导管相关性发热有53.6%存在菌血症,而没有导管的患者中仅15%发生菌血症。
大量研究表明血透导管是发生菌血症的危险因素。最近的USRDS数据也支持这一点。CDC一项意义重大的血透不良事件的研究发现血透临时导管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是27.7次/患者月,血透长期导管血流感染发生率是4.2次/患者月,动静脉移植物血流感染发生率是0.9次/患者月,动静脉自体内瘘血流感染发生率是0.45次/患者月。因此,发热和疑似菌血症的带管患者在没有明确的感染灶前都需高度怀疑血透导管是原发病灶。另一方面,使用动静脉自体内瘘或移植物的HD患者出现发热时的鉴别诊断与非透析依赖的慢性肾脏病患者一样。除了血管通路外,其他危险因素包括低白蛋白血症、糖尿病、贫血。
腹膜症状缺失或较轻。厌食可能是唯一的症状。
1/3的老年重症感染患者发热不明显,特别是虚弱的老人。80岁以上老人发热,尤其是口腔测的体温≥38.3℃,则多数是由于细菌或真菌感染,而较少由于病*感染。虚弱老人的发热定义为随机口腔温度37.7℃或者持续口腔温度37.2℃。年龄增长时体温会下降0.5℃左右,如果体温比基础体温高1℃也可以认为有发热。血透患者透析前的平均体温比非血透患者要低0.5℃左右,老年人也一样。因此,即使是强壮的年轻血透患者,体温比基础体温高1℃也是有意义的。血透病人体温≥38℃确定是有发热。因此,根据患者的既往基础生命体征来解释目前的生命体征很重要。如果患者符合发热的标准,并且根据上述情况高度怀疑感染性发热,那么临床责任医生应该尝试寻找感染源,除非患者病情不稳定,否则不需要立即转诊到急诊科处理。如果医生不在场的话,可以由护士收集初步资料然后转发给医生。收集的初步资料至少包括表2列出的病史和体格检查。
是否将透析患者转至急诊科取决于发热或功能下降的原因是否属于较少出现菌血症的情况(比如膀胱炎、支气管炎、轻微的蜂窝织炎)。强壮的患者,仅轻微呼吸道症状,无呼吸系统阳性体征,胸片基本正常,脉搏血氧良好,可以考虑在门诊给予一个疗程的口服抗生素。然而,如果在没有过量水负荷状态下出现或发展出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难,应该转送至急诊科,并完善胸部影像学检查。通常很难区分水负荷过多和肺炎渗出,但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降钙素原升高则提示肺炎。没有肺炎渗出表现可以排除肺炎,阴性预测值为81%。怀疑上尿路感染或腹腔感染时,急诊科应该完善急诊超声,必要时急诊CT。除非是轻微的皮肤软组织感染,否则感染部位至少要拍X平片,如果严重的话,尤其是有全身感染表现时,还需要完善CT检查。恰当的治疗取决于患者感染的类型和血培养结果。总之,对发热、可疑的感染进行有效的处理并给予合适的抗生素治疗将有助于改善维持性血透患者的预后。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猜你还想看:
明明是在做血透,咋就变成了个包公?血液透析越透越黑的原因是什么?
快替家人收藏!「透析营养」长期透析肾友如何提升稳定蛋白,避免营养不良
透析治疗后易出现电解质紊乱?这4种并发症要警惕,早知道早做准备
糖尿病伴肾病,以“普利类、沙坦类”为基础联合,有效降低蛋白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