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前瘘管的确切胚胎发育依据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3个因素相关:
第一鳃弓耳丘不完全融合
外耳形成过程时外胚层内折
第一鳃裂背侧部分闭合缺陷。
迄今为止,耳前瘘管在分子病因学上的研究进展缓慢,疾病的致病基因始终未知。科学界一直致力于致病基因的研究,遗憾的是研究者均未能在基因层面上发现任何与疾病相关的遗传变异。一般,医学界将耳前瘘管可分为三型:单纯型:耳轮脚或耳轮脚前可见一小的瘘口,瘘口周围皮肤与正常皮肤色泽一致,没有任何症状,往往是在体检、其他耳疾就诊中,或双侧患者其中一耳感染就医时被发现。分泌型:瘘管口稍大,瘘管较粗、短,间断性流出稀粘液或乳白色干酪状物,味恶臭。感染型:瘘管多具分枝,引流不畅,继发感染时局部红肿,或形成脓肿,破裂流脓,脓肿一般发生于瘘口处,亦可能发生在瘘管分支处,如耳前、耳上、外耳道口前方或乳突部。
正常情况下,一般单纯型耳前瘘管不痛不痒,不会对身体带来影响。分泌性和感染型因为瘘管的通道比较深,分支比较广,非常容易感染细菌;揉耳朵、游泳、挤压等,都可能造成耳仓感染。而一旦耳仓发炎感染,小洞周围就会出现红肿、疼痛甚至化脓,可以挤出很多粘稠、散发恶臭的白色分泌物。更可怕的是,感染一次就会有无数次,严重的话还会引起皮肤溃烂。分泌型和感染型可以采用手术切除瘘管。瘘管切除术
知乎-微基因WeGene
皮肤作梭形切口,分离皮肤,指诊可扪及条索状物,肉眼观呈浅灰白色,顺此追寻至盲端,亦可先插入钝头金属探针,找到瘘管分支,直至无法辨认时,将其末端附近软组织一并切除。反复感染者需要将溃烂、结疤皮肤、瘘管连同痕组织一并切除。瘘管如与耳廊软骨粘着很紧或穿过软骨,应同时切除一部分软骨。皮肤切除范围较大者,可考虑行植皮术。参考资料[1]高凯,贺广湘,邓昊.先天性耳前瘘管研究进展[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朱雅颖,李辰龙,施宇轩,等.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诊治进展[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19(01):15-19.
[3]张戊寅,杨晓华.先天性耳前瘘管复发的手术治疗[J].中国药物与临床,,():73-74.
[4]柯渊旋.先天性耳前瘘管[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3(02):-.
[5]Clinicalevaluationandsurgicalmanagementofcongenitalpreauricularfistulas[J].JournalofOralandMaxillofacialSurgeryVolume56,Issue7,July,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