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感染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这些流言太ldquo高级rdquo
TUhjnbcbe - 2022/6/12 21:17:00
北京医院治疗荨麻疹 http://m.39.net/pf/a_9159711.html

内容选自由北京市科协、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的每月科学流言榜。

1.

北斗地图App应用北斗卫星系统

可取代GPS

流言:北斗地图APP预计5月1日上线,该APP使用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届时将可以替代美国的GPS。

真相:

北斗地图不等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格洛纳斯系统(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欧盟伽利略系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这些系统一般由卫星、地面站和用户终端构成,负责提供经度、纬度、高度等位置信息,是国家建设的“大国重器”。

与百度、高德、Google地图一样,北斗地图属于地图软件,主要提供的是基于位置的增值服务,比如把位置显示出来,规划路径、提供拥堵情况等。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地图,有很多手段可以进行地图的绘制,包括遥感卫星、地图观测车、无人机观测、用户反馈等等。

所以,北斗地图并不意味着一定是使用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地图。手机地图到底采用了哪个卫星导航系统来做定位,主要取决于手机的硬件,手机中装载了哪个导航定位系统的芯片就能用哪个系统来定位。如果你的手机不具备支持北斗系统的硬件,那么你下载了北斗地图APP也跟北斗系统没有关系。

2.科学家发现了“新器官”

流言:科学家发现新器官——间质,遍布全身可充当人体“减震器”。

真相:

3月27日,美国的一个科研团队在《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人体组织中一种新的间质组织结构及其分布”的论文。

美国NBC和CNN新闻采访了该课题的负责人之一NeilD.Theise(纽约大学医学院教授),Theise在采访中提到:“一开始我们觉得间质是个有趣的组织,但是仔细想想它和器官也有些相似之处。我们已经观察了间质的结构,也正在进一步研究它的功能”。

于是,这两家新闻媒体提炼了作者的“感觉”和“想象”,分别发布题为《间质:科学家发现人体新器官》和《新发现人体最大器官》的头条新闻,并迅速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新器官”报道狂潮。国内一些媒体和网站将这些新闻观点翻译后,更是打出各种抢眼标题。

然而,当仔细阅读过论文原文后,会发现无论是题目还是正文,通篇找不到新器官(Neworgan)的说法。

间质(间隙组织)是什么?其实单单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它目前还仅在组织层面,离器官差着一个等级。间质的“庐山真面目”其实就是若干结缔组织、胶原蛋白和内衬细胞组成的网状微型液体腔。把这样一个非典型的简单构造称作器官,实在牵强。

事实上,“间质”的概念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过间质的相关报道了。从论文原文对间质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到的间质是人体内能够容纳细胞外液(即间质液)的组织空间,这和很早前就提出的“细胞外间质”属于同一范畴,所以它既不是最近新提出的,也算不上是首次发现。

这篇文章的“新”并不在于“发现新器官”,而是首次采用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激光共聚焦显微内窥镜检测法,观察了一些已存在的组织结构。以往人们观察这些组织时需要先采样,再经过一系列处理和染色,制作成组织切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这些处理过程破坏了间质的原有结构,导致间质由于失水而变得“干瘪皱缩”。而激光共聚焦显微内窥镜可以直接对人体组织进行实时观测,不会破坏组织形态,由此间质原本充满流动液体的结构终于被完整地呈现在屏幕上。与其说“发现了间质”,不如说“看清了间质”更恰当。

3.美国癌症疫苗研发成功治愈率97%

流言:美国癌症疫苗研发成功,彻底治愈率达97%。

真相:

这项研究确实存在,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RonaldLevy博士年1月底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但“治愈率达97%”则完全是误读。

具体研究方法是这样的:他们直接向肿瘤部位注射小片段特殊的DNA,这个DNA片段进入肿瘤后,可以激活肿瘤内的免疫细胞,放大T细胞表面一种叫做OX40的激活受体。OX40被激活后,T细胞变得活跃起来。同时注射的还有一个抗体。这个抗体会特异性地跟OX40结合,进一步大幅度地激活T细胞,使它具有强大的抑制肿瘤能力。两种物质同时注射,而且是直接注射进入肿瘤内,就只会激活存在于肿瘤内的T细胞。这样既避免了T细胞体外合成的复杂性,也确保T细胞不会攻击其他正常细胞。

实验结果确实很鼓舞人。动物淋巴瘤模型的治疗实验显示,90只淋巴瘤小鼠经过这种方法治疗后,有87只完全治愈,肿瘤彻底消失。虽然有三只小鼠复发,但再次治疗后肿瘤生长受到了抑制。这种疗法对动物的乳腺癌、大肠癌、皮肤癌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该研究目前仍处于动物(小鼠)实验阶段,90只小鼠的模型,87只获得了很好的结果,换算下来治愈率约为97%,但这只是小鼠的治愈率。动物实验效果显著,并不代表应用于人体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根据临床实验网站查到的信息,该研究团队已经在年1月开始召集志愿患者进行1期临床试验。

事实上,动物实验的结果,绝大多数都无法在人体复制出来。每年肿瘤研究的论文成千上万,动物实验有效的文章也是不胜枚举,但经历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临床试验,最终在人体实验获得成功的疗法实属“凤毛麟角”。

4.今年沙尘天这么多

是因为三北防护林被砍了

流言:今年北京的沙尘次数比往年多,听说是三北防护林的树被砍了。

真相:

首先,三北防护林并没有“被砍”。-年,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育林万亩,其中人工造林万亩,封山育林万亩,飞播造林55.5万亩。同时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局的调查结果,三北工程实施以来,我国防沙治沙实现历史性突破,重点治理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和沙化程度呈“双降”趋势。营造防风固沙林.7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33.62万平方千米,从根本上扭转了沙化危害扩展加剧的历史。三北地区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连续10年呈现了“双缩减”。

其次,有数据显示,从年以来,我国沙尘天呈明显减少趋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北地区春季年平均大风日数超过20天,年以来减少至15天以下。年至年,年平均出现沙尘天气10.3次,较年至年减少4.6次。

沙尘发生的动力因素是大风,近年来大风呈减少趋势;同时,内蒙古、新疆等沙尘源地,春季降水量增多。空气湿度增加,有利于土壤墒情和植被生长,进而抑制沙尘的发生。

而近期沙尘天气频繁出现与天气特点是紧密联系的。今年以来,不仅北京基本没有降水,北京周边地区降水也偏少。加上气温升高迅速,地表土壤基本解冻,气象条件总体有利于沙尘天气的生成。

总体来说,三北防护林对治理沙尘是有效的,但效果有限,这是因为三北防护林工程所形成的林带还是太少。由百名科研人员历经4年完成的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重大科研专项“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与技术研究”显示,北京海淀等城六区所有植物年均总滞尘量吨,其中PM2.5滞尘量为吨;森林植被可使北京每年空气质量达二级优良的“蓝天”增加15天。

三北防护林也有类似作用。目前的“新沙源”是西北农业荒地和耕地,河套地区的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等。要在这些地方尽快进行植树绿化、植被覆盖,扩大三北防护林的范围。

5.乘坐扶梯时“靠右站立,靠左急行”

流言:乘坐扶梯,“靠右站立,靠左急行”是科学合理的行为。

真相: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乘坐扶梯时,确实要求“靠右站立,靠左急行”,但“左行右立”的方式会使电梯长时间承受不平衡压力,让电梯右侧严重倾斜,影响电梯寿命,增加风险。

广州地铁21日通过官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些流言太ldquo高级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