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4岁。发现高血压5年。B超发现左肾门及膀胱占位。
图1嗜铬细胞瘤
左肾门旁类圆形软组织影,密度不均(图1A),动脉期明显强化(图1B),门脉期持续强化,中心不规则低密度区无强化,左肾静脉推压移位(图1C)。膀胱左后壁见类似异常强化软组织肿块(图1D)。
肿块来源腹膜后,位于肾门区,强化明显伴无强化囊变区,同时伴有膀胱异常强化肿块影,结合病史年轻男性伴发高血压史,可考虑多发异位嗜铬细胞瘤。
腹膜后富血供病变需考虑异位嗜铬细胞瘤、巨淋巴细胞增生症(透明血管型)、血管外皮瘤。中度强化者见于黏液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平滑肌肉瘤及其他肉瘤。轻度强化者有低级别脂肪肉瘤、淋巴瘤和多数良性肿瘤。
临床依靠测定血浆儿茶酚胺及其尿代谢产物VAM是否升高来诊断该病,但定位定性诊断主要靠影像学。间碘变胍(I-MIBG)核素扫描敏感度高,可检出全身异位嗜铬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可多发,建议CT扫描范围以膈与肾下极之间为主,必要时增加膀胱区扫描,尽可能发现所有病灶,以利于手术治疗。
手术病理:(膀胱)恶性嗜铬细胞瘤。(肾门)嗜铬细胞瘤,转移可能。
异位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胚胎期神经嵴组织发育产生的嗜铬细胞。腹腔交感神经节区域的嗜铬细胞主要演变成肾上腺髓质,其余嗜铬细胞组织的位置多与椎前交感神经丛紧邻,以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旁和肾门旁居多。以往报道,异位嗜铬细胞瘤发生率约10%,近年发现远超过该比例,且异位者较肾上腺来源恶性比例高,占9%~40%。临床表现与肿瘤有否分泌功能相关,可表现为高血压和高代谢症候群。异位嗜铬细胞瘤在CT上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者境界清楚,包膜完整,恶性者见包膜外浸润。由于瘤细胞周围的基质有丰富血管,故动态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明显异常强化,门脉期持续强化。肿瘤较大时易发生中心坏死、出血和囊变,有时可见液一液面。有报道认为嗜铬细胞瘤内无强化囊变区,呈眼镜征,为特征性表现。MR对囊变坏死区显示更佳,TWI呈明显高信号。恶性者有一定侵袭性,生长迅速,肿瘤大于5cm,密度或信号不均,中心坏死更明显。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