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感染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大环内酯类药物全扫描
TUhjnbcbe - 2022/6/23 16:04:00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因具有大环内酯环基本结构而得名。自20世纪50年代初临床应用以来,已广泛应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等感染。最初的代表品种是红霉素,20世纪80年代开发了多个新品种。目前临床应用的大环内酯类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14元环:红霉素、克拉霉素;15元环:阿奇霉素;16元环:乙酰麦迪霉素、交沙霉素。新品种药物的抗微生物作用增强、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给药剂量减少、不良反应较少、临床适应证有所扩大,目前多将该类药物列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一线治疗药物,但随之而来的是细菌耐药性也有明显上升。

抗微生物特性

目前沿用的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等对需氧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球菌和厌氧球菌,以及支原体属、衣原体属等非典型病原体及*团菌属具有良好抗微生物作用。新大环内酯类对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和淋病奈瑟菌的抗菌活性增强,对支原体属、衣原体属等非典型病原体的作用也明显增强。

药物学特征

红霉素对胃酸不稳定,口服吸收少,新大环内酯类不易被胃酸破环,生物利用度提高,使其血药浓度、组织细胞内浓度增高。新大环内酯类的半衰期较长,给药次数可以减少。沿用的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等每日给药3-4次,新大环内酯类每日给药1-2次。

临床应用特征

新大环内酯类的临床适应证较沿用品种有所扩大,是治疗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的更为合适的选用药物。

不良反应特征

沿用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红霉素等,主要引起胃肠道及肝脏不良反应。新大环内酯类药物口服吸收良好,给药次数和给药剂量减少,故胃肠道及肝脏不良反应也相应减少。

END

作者: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副教授、博士刘杨

文字内容由《大众医学》为辉瑞指定平台特约定制,文中观点仅代表医生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读者在遇到健康问题时不可将本文作为自行处理的指导或准则,而仍应咨询临床医生。

(材料来源于:辉瑞小药箱,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长按识别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环内酯类药物全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