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是骨骼和软组织的相互妥协,也是全身和局部的相互妥协。此外,还应考虑其他一些方面。和很多临床情况一样,具体案例可以分析,但要给出一个水泄不通的全面描述并不容易。
骨组织:
单骨方面考虑,越早手术越好。14天是“新鲜骨折”和“陈旧骨折”的界限。14天后,坚硬的骨痂开始形成,很难去除骨痂,会影响解剖复位,周围组织粘连会增加手术难度。在实践中,对于大多数骨折,14天内就可以做,效果也差不多2。
软组织:
软组织肿胀不利于软组织愈合,增加感染风险;骨折端的移位和移动也可能加重软组织损伤。到了一定程度,首先需要消肿。在实践中,这个程度的定义主要是根据操作者的经验,也有一些相对公认的标准,比如水泡的出现。消肿的时间在书上是10-14天,但实际操作中以主观经验为主。一个比较客观可靠的标志是局部出现皱纹(说明肿胀已经越过峰值,开始减轻)。
全身外观:
外伤引起的血流动力学问题和全身炎症反应,全身情况不好的患者经不起手术打击;但如果不做手术,患者的床制动会带来呼吸、泌尿系统等全身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人提出了“创伤控制骨科”的概念。一般情况不好时,24小时内做临时固定,10~15天内再做完全固定。这个时间既能避免炎症反应,又能赶上临时固定物引起的感染。一些特别容易出现全身并发症的部位的骨折需要的时间与其他部位不同。例如,建议股骨干在24小时内进行明确的手术。
其他方面:
比如感染:为降低感染风险,开放性骨折最好在6小时内清创。这是从细菌繁殖的时间推断出来的,目前没有循证医学的证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